副标题:
发布时间:2016-11-29
编者按:扎兰屯蒙银村镇银行自2011年9月开业以来,认真贯彻地方党政、人行、监管部门和主发起行的相关要求,秉承“立足县域,服务三农,支持小微”的办行宗旨,坚持“小额分散”的经营原则,以便捷、热情的服务,在当地受到有关部门的肯定,赢得了较广泛的认可和赞誉,也在广大农牧民中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且该行已位居内蒙古银行主发起的村镇银行“增速稳、效益好、抗险强、回报高”的第一阵容。现将其情况采编如下,供参阅。
——确立差异化的经营思想,开拓市场站稳脚步
该行经探索和实践,十分明确走具有差异化的发展之路:
一是经营策略的差异化。市场定位要做到“三贴近”,即:支持“三农三牧”更加贴近农牧户,帮扶小微更加贴近个体户,服务市民更加贴近社区居民。几年来,该行共为1.2万多户农牧民提供了贷款。涉农涉牧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高达97%,涉农涉牧贷款户数占各项贷款户数的比例为98%。以涉农涉牧贷款为例,扎兰屯市全辖共有127个行政村,该行贷款面覆盖120个行政村,今年底将实现全覆盖。
二是经营理念的差异化。经营理念要实现“四要”,即:小而稳(发展要稳健)、小而实(落实办行宗旨要实)、小而精(管理及风控要精)、小而好(业务质量及效益要好)。该行坚持不“垒大户”、不搞无风险把控的创新、不参与缺乏主导权的融资项目的理念;把稳健经营放在首位,认认真真做好小银行的“存贷汇”业务。2014年、2015年该行发放的前10户贷款余额始终保持在贷款总额的4.74%以内。
三是经营管理的差异化。各项管理坚持“三高”,即:高起点谋划、高标准管理、高效能实施。其提出了向管理要质量、效率、效益的管理目标。在安排每一项工作时,要求每个层级、部门、岗位的工作目标在立意上要有高度,要向更好、更高、更优的目标靠近,从思想上彻底摒弃“差不多”、“可以了”、“过得去”的想法;完成每一项工作时,要达到经得起“查”、经得起“问”、经得起“考”的标准。几年来,为了做到有标准可循,该行共制定了涵盖所有岗位和职责的制度达200余个,装订成五册备查。
——充分发挥一级法人治理优势,以变应变
一是发挥法人“短、平、快”的优势。该行充分利用村镇银行简洁、灵活的法人特点,充分发挥决策层次较少、链条较短,信息沟通渠道较为顺畅、反馈速度快等优势,贷款发放速度快,能做到2日内发放,充分挖掘周边市场。
二是准确定位目标客户群。该行通过几年的服务,逐步了解了客户的需求特点是“急、小、散”,即:农牧民生产经营中大多没有长远规划,需求资金时就很急;需求额度一般都很小,都在村镇银行服务能力内;客户分散在全辖所有地区。针对上述特点,该行改变服务手段,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准确与该目标客户群紧密对接,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是灵活设计业务产品。几年来,该行开发了多个具有针对性的信贷产品,诸如:“养殖联保贷”、“农副产品购销贷”、“农用设备贷”、“涉农涉牧企业合作贷”、“农牧区青年创业贷”、“下岗再就业贷”、“困难工会会员贷”、“困难党员贷”、“农牧民联保贷”等20余个信贷产品,其中该行“惠农微贷”产品被内蒙古银行业协会授予“2014年度内蒙古银行业服务‘三农三牧’创新金融产品”荣誉称号。
四是采取多种放贷方式。该行以“脚下粘有多少泥,心中沉淀多少情”的观念,真诚为农牧民服务,采取了田头牧点放贷、炕头放贷、夜晚放贷等多种放贷方式。
五是充分保障农牧民用款需求。该行按照“先支农牧、再小微”的资金支持顺序,97%的资金用于发放涉农涉牧贷款,赢得广大农牧民的信赖,当地的农牧民都自发的成为了该行的义务宣传员和志愿者。
——以运营机制灵活特点,激发发展潜力
一是及时反应,迅速调整。为应对存贷款利率、准备金率、再贷款利率的调整及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对经营收入的影响,该行通过调配资金、调整期限、浮动利率、上存资金、拆借资金、调整投向等措施,最大化的使有限的资金,逐渐向有利的方向靠近和转化,年度经营利润不但未减反而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二是区别对待,差异扶持。几年来,该行在经营中探索,在实践中总结,摸索出了符合当地实情、能够把控风险的“八步式”贷款发放与管理办法,即:调查、分类、测算、考察、落实联保、审批放贷、交叉轮岗、考核追责。调查——在村负责人配合下入户进家、走街串巷,掌握贷款需求情况;分类——分出老户新户、诚信村诚信户、诚实肯干户、无不良嗜好户、联保户等类别;测算——根据该行对某村的资金分配盘子,计算出贷款需求户、联保户经营收入、种养殖收入、外出打工收入等各项收入后,结合实际发放相应的贷款数额;考察——全面、连续、综合了解贷款户的品德、人缘、爱好、诚信、守法、家庭、子女、在其他行(社)贷款等一系列真实情况;落实联保——掌握联保户之间的担保意愿和真实贷款意图,防止借名顶替;审批放贷——按照该行规定的贷款流程进行审批;交叉轮岗——每2人为1个信贷小组,合作2年以上后,必有1人轮岗到其他信贷小组,总有1人相对固定,总有1人进行轮岗;考核追责——由考核小组将日常资料完整性、合规性、标准化程度考核分值,与收贷、收息、不良情况考核一并考核得出最终分值后,上报考核领导小组,考核领导小组作出与薪酬相挂钩,或追责措施。
——追求卓越的管理水平,营造争先创优的工作氛围
一是打造和谐的公司治理环境,凝聚发展动力
第一,依规协商。股东参与公司管理,主要以参加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形式进行,会上可充分发表意见或建议。该行按照《公司法》和《章程》的规定,需召开的会议必须及时召开,需研究的事项必须列入会议议程,需股东知晓的事情必须享有充分的知情权。所有重大决策、重要事项、主要制度等,均分别提交“两会”讨论决定。由此,该行形成了股东“参与不干预、支持不包办、监督不越位”的良好公司治理氛围。其和谐融洽的关系,为十分有效的调动高管及各方面的积极性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第二,依规分权。2012年上半年,该行股东大会为了提高董事会的决策效率,对董事会进行了授权;董事会对董事长和行长在股东大会和董事会闭会期间,按各自职责范围进行了日常决策和执行行为的授权。较为明确的界定了股东大会、董事会、董事长和行长的职责边界,为优质高效开展工作提供了较好运转机制。
第三,依规协作。该行董事长与行长在日常执行“两会”决策时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相互信任,在较重大的事情上及时沟通,在比较重要的工作安排上及时交换意见,在比较主要的业务处理上及时统一思想,逐步形成了“五分五合”、“七多七不”的良好工作局面。“五分五合”——职责上分,思想上合;工作上分,目标上合;日常性工作分,重点性工作合;单项工作分,交叉性工作合;片上工作分,全局性工作合。“七多七不”——多提醒,不指责,掌握艺术性;多支持,不拆台,增强协调性;多调查,不武断,提高精准性;多担责,不争功,注意自律性;多体谅,不计较,增加相容性;多关心,不冷淡,调动积极性;多揽事,不揽权,提升互助性。
第四,依规监督。该行董事会与经营层定期向股东大会报告本行重大、重要、重点工作,主动自觉接受监督;董事会对经营层实施具体监督。在工作安排上,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行动、结果有提示、落实有跟踪。在具体监督上,查对股东大会、董事会决策的执行力度及到位情况;查人行、监管部门、主发起行指出问题的整改情况;查各项风控管理、风控落实、风控追责情况;查财务管理合规情况;查考核制度的实施情况等。
二是采取“抓领导、领导抓”的措施,树立风清气正的行风
首先,抓领导:主要是抓好班子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总体上以大局意识要强、业务要精、团结要好、风气要正、效率要高为基本目标和要求,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本行业务发展需要的好班子。在思想建设方面,由董事长和行长做引领,经常利用各种形式政治学习和业务会议提醒班子成员之间要做到互相支持不争权,互相尊重不刁难,互相合作不拆台,唱好“将相合”,演好“群英会”;在作风建设方面,该行强调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标准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遵守纪律不放松。各环节以上负责人的表率作用明显。
其次,领导抓:主要体现在促进和推动执行力上。结合日常的业务考核,经常开展“五查五看”活动,即:查严格的“遵规”理念是否牢固,看遵章守法做得如何;查规范行为的意识是否牢固,看规范操作做得如何;查谨慎行为的责任感是否强烈,看规避粗心大意行为做得如何;查诚信的道德观念是否坚定,看说实话、报实情、办实事的作风做得如何;查结合实际努力创新的精神状态是否具备,看积极完成各项任务的效果如何。
三是抓住“实、廉、控”三字,激发员工队伍发展动能
在“实”字上作努力。为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员工队伍的敬业精神、责任心,该行要求全员特别是各环节及以上干部要出实招、发实力、干实活,营造出让想干事、会干事、不出事、干好事的员工受到重用。
在“廉”字上树形象。该行在扎兰屯地区响亮的打出了“干干净净送贷下乡”的口号,很受农牧民欢迎,很多农牧民不怕路远,从乡下主动找到该行申请贷款。该行到乡下发放贷款时,坚决按照“七不”(不收、不吃、不送、不扣、不拖、不住、不求)要求放贷。这种“白手套”行为极大拉近了该行与农牧民的亲近感,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几年来,该行共收到了十多面农牧民送来的感谢锦旗。
在“控”字上作文章。风险把控的关键在“控”上,而“控”的重点、难点、焦点却在“贷”上。该行一是合理控制贷款集中度。前10户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4.74%;二是控制单户贷款最高额。单户贷款最高额不超300万元,贷款户均不超过7万元;三是控制股东关联交易,该行成立至今,无一笔违规违章的此类贷款。